饿死大概是很难的,而地球上大多数年轻的文科生也的的确确还没死,让人不禁好奇他们究竟是怎么活下来的。
文科毕业生的一餐饭,从1分钱到5元不等,文科生的一个月,仅需100-300元即可达成饿不死的人生主线任务。
这些文科生分享的做饭经验,主打能省就省能活就行,可以说跟其他大部分美食博主背道而驰。他们互相学习、借鉴、交流、改良,日复一日用实践证明文科生永远饿不死。
观摩一番后,院办深感有义务分享出来。别管你是文科生、艺术生,还是练习生,未来某天或当下时间,都有机会成为这些食谱的传承人。
我抬头看了一眼标题——“文科生2.11一顿饭”,原来评论是把标题里的“2.11”误看成了“211”。
这般误解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,毕竟在很多人还在猛薅外卖大战减免券直呼赚爆时,文科生食谱一顿饭都无法追平外卖配送费。
但是,制作一份这样价格惊人的文科生食谱并不简单,需要充分发挥创造力、想象力,并尽可能薅上时代红利。
“少贫,读书长白山僧舍,作粥一器,经宿遂凝,以刀画为四块,早晚取两块,断齑数十茎啖之,如此者三年”
此段出自初中教科书中的《范仲淹断齑画粥》。说的是范仲淹每日煮粥,放一晚上冷却后用刀切成四块,撒上盐和菜末,早晚每顿吃两块,以此果腹。
大米粥,绿豆粥,西米露,豆浆奶粉......在文科生餐食里不存在做多了就当厨余倒垃圾桶这一说。
评论说,以当年的冷冻技术,粥能凝固起来说明还是米多够稠,现在有了冰箱,用科技解决了米少粥稀结不成块的问题。
院办记得小时候五毛能买俩泡泡糖。但身处数字经济时代,大部分人已然忘了一分钱硬币的模样,和一分钱相关的印象恐怕只剩下提现手续费了。
今时不同往日,古代穷书生只能天天切粥吃,现在有了线上商城,文科生用一分钱也能狠狠开发多样性菜谱。
每日打开手机前往各大平台薅羊毛,抢购0.01元的包邮福利物资——这就是我们文科生享受到的时代红利。
别小瞧这0.01元,它的能量不容小觑。一分虽少,长期搜罗也攒得出一个物资箱,酱油、味精、萝卜干……样样不缺。
但凑不齐一盘菜的状况也时常发生。像上面这位博主的豌豆就一直无用武之地,攒到发芽发育成了摔炮也舍不得扔。
在食物平替法中,站在C位的还有大米饭。文科生食谱博主的巧手之下,其以假乱真的程度足以拍一期后厨版《演员请就位》。
米饭碾成片,裹上1分钱的面包糠,轻微炸到金黄定型,切开成片的大米饭鸡排盖在大米饭上,好一个色香味俱全。再佐以形似鸡米花但同样是大米饭做成的“米米花,就是一份油炸大米套餐。
也许文科生食谱本身就是一门生动的语文课,如元曲《醉花阴·雪浪银涛套·古水仙子曲》写道:“当初指雁为羹,充饥画饼,道无情却有情。”
其实遍观美食专栏,这类极限生存料理一直存在,标题从离职到留子,评论区一直不缺人质疑这是吸引眼球的歪路子。
随着技术飞速发展,社会对于实用价值的关注日益增加,文科在当下环境中的地位,确实常常成为讨论的焦点。
从“新闻学无用”的大辩论,到如今人工智能浪潮的强力冲击,文科生这一个大群体,也常常被脚踩脖子逼问:你学这东西有什么?对社会建设有什么贡献?
他们没想到的是,极限生存料理其实恰恰踩中了文科生的“舒适区”,文学家贡献的挨饿文学足以为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。
也恰是因为文科生从祖上就没富过几年,进化出的耐受力早已异于常人,他们才能把吃不饱饭转化成现在的自媒体恰饭饭碗。
穷文富武,穷文富理,穷文富工,穷文富ai——正经老文科生,穷的就是一个地道,穷得从善如流,这才终于发现展示贫穷才是文科生的祖传铁饭碗。
唯一确定的是,在这个世人皆道AI将替代大部分职业的时间节点上,文科生终于领先一步用AI寻得一条活路。